1、白宮
白宮(The White House,也稱白屋)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。白宮由美國國家公園辦理局具有,是“總統公園”的一部分。二十美元紙幣的反面圖片就是白宮。
白宮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風格砂巖建筑物,坐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賓夕法尼亞大路1600號。由于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寓居和辦公的地點,“白宮”一詞常代指美國政府。白宮的基址是美國開國元勛、榜首任總統喬治·華盛頓選定的,始建于1792年,1800年根本竣工,規劃者是出名的美籍愛爾蘭人建筑師詹姆斯·霍本。但其時并不稱白宮,“白宮”是1902年西奧多·羅斯??偨y正式命名的。
2、帝國大廈
紐約帝國大廈始建于1930年3月,是其時使用資料最輕的建筑,建成于西方經濟危機時期,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標志,如今依然和自在女神一同成為紐約永久的標志。曾為國際榜首高大樓和紐約市的標志性建筑。 是國際七大工程奇觀之一,在國際貿易中心在911事情坍毀后,持續接任紐約榜首大樓的頭銜,直到自在塔建成。
3、自在女神像
自在女神像又稱自在照射國際(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),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。美國的自在女神像坐落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哈德遜河口鄰近,是雕像地點的美國自在島的重要參觀景點。女神右手高舉標志自在的火炬,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《獨立宣言》,腳下是打碎的手銬、腳鐐和鎖鏈。她標志著自在、掙脫暴政的約束,在1886年10月28日完工并開幕。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后來締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·埃菲爾規劃的。自在女神像高46米,加基座為93米,重225噸,是金屬鑄造,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臺基上。自在女神的底座是出名的約瑟夫·普利策籌措10萬美金建成的,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。1984年,自在女神像被列為國際文化遺產。
4、國會大樓
國會大廈坐落華盛頓25米高的國會山上,是美國的心臟建筑。國會大廈建于1793-1800年,與華盛頓的多棟重要建筑一樣,亦未幸免于1814年英美戰役的損毀。
戰后重建之后,百年以來,國會大廈又進行了包含1851-1867年的浩大重建工程在內的屢次擴建,終究形成了今天的格局。國會大廈是一幢全長233米的3層建筑,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,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,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在女神青銅雕像。大圓頂兩邊的南北翼樓,別離為眾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。眾議院的會議廳就是美國總統宣讀年度國情咨文的當地。它模仿巴黎萬神廟,竭力表現雄偉,著重留念性,是古典復興風格建筑的代表作。國會大廈東面的大草坪是歷屆總統舉辦就職典禮的當地。
5、總統山
拉什莫爾山國家留念公園(Mount Rushmore National Memorial),俗稱美國總統山、美國總統公園,是一座坐落于南達科他州基斯通鄰近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留念公園(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Memorial)。公園內有四座高達60英尺的美國前總統頭像,從左到右順次別離為喬治·華盛頓、托馬斯·杰斐遜、西奧多·羅斯福和亞伯拉罕·林肯,這四位總統被以為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前史。整個公園占地上積1278英畝,最高處海拔為5725英尺。公園由美國內政部部屬的一個分局——國家公園辦理局進行辦理,每年能招引大約兩百萬游客前來參觀旅游。
6、獨立留念碑
它是華盛頓市舉目可見的榜首地標,美國國家草坪的中心點。1848年的美國獨立留念日,其時的美國總統以華盛頓在國會大廈奠基儀式所用的泥刀,為華盛頓留念碑砌下了奠基石。為了這一工程的破土開工,名為“國家留念碑籌建協會”的組織,已在全國籌款了15年。到1854年南北戰役時期,因戰役而停建的留念碑已有約50米。1876年,華盛頓留念碑總算開端被持續締造,至1885年全面建成,全高169米。華盛頓留念碑約50米以上部分的白色大理石石色略深于下方,是兩段相隔22年的締造進程留下的痕跡。
華盛頓留念碑是一座石質的方尖碑,高高的正方體碑柱頂端,為四面三角形的尖頂,銳氣逼人。華盛頓留念碑內部中空,其內壁上嵌有各個國家、美國各州市、各大集體及名人所贈的石碑193塊,其間包含清朝寧波府所贈的文言文石碑,碑上文字取自福建巡撫徐繼畬的《瀛寰志略》。
7、五角大樓
美國國防部的辦公大樓,坐落華盛頓近郊, 因建筑物為五角形而得名,是國際最大單體行政建筑。五角大樓(The Pentagon)坐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南部波托馬克河畔的阿靈頓區,是美國最高軍事指揮機關—美國國防部(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)的總部地點地。
五角大樓始建于1941年8月。1941年頭,希特勒操控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地區,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。迅速強大的美國陸軍部(存在于1789年至1947年)急需一座新的指揮基地,所以五角大樓開端開工。
五角大樓是國際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單體辦公樓,其總建筑面積達650萬平方英尺(合60.4萬平方米),其間辦公面積為370萬平方英尺(合34.4萬平方米)。大約有23000名軍方人士及文職人員在五角大樓辦公,別的還有約3000名非國防志愿者在五角大樓效勞。五角大樓共有五個外立面,建筑分為五層(包含地下兩層),每層由內至外共有5個環狀走廊,走廊總長度到達17.5英里(合28.2公里)。
8、年代廣場
紐約年代廣場,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塊街區,以一年一度的“降球”活動而出名。紐約時報廣場(Times Square),原名“朗??藦V場”(Longacre Square),又稱為“國際的十字路口”,臺灣地區慣譯為"時報廣場”。年代廣場得名于《紐約時報》前期在此建立的總部大樓,是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一塊街區,中心坐落西42街與百老匯大路交會處,東西向別離至第六大路與第九大路、南北向別離至西39街與西52街,構成曼哈頓中城商業區的西部。這是紐約劇院最密集的區域,1920年開端時報廣場五顏六色的年代,以時報廣場大廈為中心,鄰近聚集了近40家商場和劇院,是茂盛的娛樂及購物中心。
9、金門大橋
金門大橋是國際出名的橋梁之一,是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觀。大橋雄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長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,歷時4年和10萬多噸鋼材,耗資達3550萬美元建成,由史特勞斯規劃。金門大橋是國際出名大橋之一,被譽為近代橋梁工程的一項奇觀,也被以為是舊金山的標志。
金門大橋的規劃者是工程師史特勞斯,人們把他的銅像安放在橋畔,用以留念他對美國作出的奉獻。大橋雄峙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寬1900多米的金門海峽之上。金門海峽為舊金山海灣入口處,兩岸陡峻,航道水深,為1579年英國探險家弗朗西斯·德雷克發現,并由他命名。
金門大橋的北端銜接北加利福尼亞,南端銜接舊金山半島。當船舶駛進舊金山,從甲板上舉目遠望,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橋的巨形鋼塔。鋼塔聳立在大橋南北兩邊,高342米,其間高出水面部分為227米,相當于一座70層高的建筑物。金門大橋于1933年開工,1937年5月竣工,用了4年時間和10萬多噸鋼材,耗資達3550萬美元。整個大橋造型雄偉壯觀、樸素無華。橋身呈朱紅色,橫臥于碧海白浪之上,華燈初放,如巨龍騰空,使舊金山市的夜空風光愈加絢麗。
10 、獨立大廳
美國獨立留念館(又稱獨立廳,Independence Hall)是坐落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棟喬治風格的紅磚建筑物。建于1732年到1753年之間,由埃德蒙·伍利(Edmund Woolley)和安德魯·漢密爾頓規劃,伍利掌管建筑。該建筑最高處距地上41m(135ft)。該建筑初由賓夕法尼亞殖民議會(Pennsylvania colonial legislature)同意建筑,作為賓夕法尼亞殖民當局的州議會的議場。別的兩座小型建筑毗鄰獨立留念館:東側的舊城廳(Old City Hall)和西側的國會廳(Congress Hall)。1776年7月4日,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湯瑪斯·杰佛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。1787年,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。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,該建筑是美國國會的地點地。
文章出自:江門工廠建筑 www.hbhaorui.com